找到相关内容8673篇,用时4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壇經》的心性與佛性略探──兼論性覺與性寂

    一、前言  現存的《六祖壇經》有多種版本,以敦煌本為最古,今以此本所提及的「佛性」作考察的主要範圍,並以曹溪本作為補充說明之用。敦煌本《六祖壇經》中,提到「佛性」一詞的有下列四段:  (1)惠能答曰:「人即有南北,佛性即無南北;獦獠身與和尚不同,佛性有何差別?」  (2)善知識!愚人、智人,佛性本亦無差別,只緣迷悟,迷即為愚,悟即成智。  (3)惠能偈曰: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無臺,佛性常清淨,何處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4440228.html
  • 释恒清著:《佛性论》的研究(2)

    77页  (或转灭)阿赖耶识依止后,“转得”离垢真如,而如来藏  学则因主张杂染属客性,而清净本具,故其转依的重点不在  于“转舍”或“转得”,而在于转“显”自性清净。  《佛性论》解释转依有四种相...道生依”,诸惑及杂染亦须依转依法,  才能灭尽,故亦称“灭依”。以上转依的“生依”,“灭依  ”,正是《胜鬘经》所说的若无如来藏,不得厌生死,欣涅  槃。《宝性论》亦说:“若无佛性者,不得厌诸苦,不求涅...

    释恒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35948450.html
  • 定义大乘及研究佛性论上的一些反思(2)

    ,或不想成佛之人。就是这个原因,《大般涅槃经》说,一阐提是“不能生菩提道因”者或“发菩提心”者。《大般涅槃经》的前分就是从一阐提不能“发菩提心”,没有成佛的“因缘”这个角度去谈一阐提虽有“佛性”而不能...。《大般涅槃经》常说众生不得“见佛性”的原因是,众生的心尚为“烦恼所覆”。这种所谓“众生”不得“见佛性”的心理状态也是一阐提的心理活动状态。《大般涅槃经》在前分卷七便说︰ 如来如是说诸众生皆有佛性,...

    古正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34348414.html
  • 人心,佛性与解脱——中国禅宗心性论探源

    人心,佛性与解脱——中国禅宗心性论探源   洪修平   一、禅与禅宗   禅宗的全部理论都是建立在“心”之基础上的,无论是北宗的息妄修心,还是...与般若学的洗礼,禅的重心逐渐由修持形式转向对宇宙实相的证悟。南北朝佛性论兴起后,实相与自性趋于合一,在自性本觉的基础上,禅修的内容主要成为自性自悟,形式上则出现了随缘而行的倾向。   从早期禅数之...

    洪修平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21667487.html
  • 佛家“破执证空”与“涅盘佛性”浅释

    佛家“破执证空”与“涅盘佛性”浅释  韦韦  贝叶  第七期  页63-64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...转迷成悟、离苦得乐,以冀同成佛道。  佛家之于宇宙人生奥秘,有其独到之见解,自成一套学说。兹就佛教中心思想「破执证空」与「涅盘佛性」作一缕述阐释,以明佛学精奥之一斑。  (甲) 破执证空:  首悟「当体...

    韦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1070802.html
  • 论《六祖坛经》中的“自性”与“佛性

      论《六祖坛经》中的“自性”与“佛性”   作者:孙克昱   “自性”和“佛性”是《六祖坛经》中的两个重要概念,其中犹以“自性”概念在《坛经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令人瞩目。在《坛经·行由品》中,六祖惠能就谈及其悟到“一切万法不离自性”,并向五祖弘忍说到:“何期自性本自清净,何期自性本不生灭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无动摇,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。”   要对“自性”和“佛性”进行分析...

    孙克昱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4491608.html
  • 论佛教的佛性说对二程心性思想的影响

    论佛教的佛性说对二程心性思想的影响  □ 高建立 《郑州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 2007年第03期  摘要:佛教传入中国后,佛性学说经历了由分歧到弥合的发展阶段,尤其是唐代中期中国化佛教的成熟,使得佛性思想取得了长足发展,人人具有佛性的平等意识在社会思想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。北宋二程上承韩、柳复兴儒学之余绪,对佛学思想进行了批判性吸收和借鉴,汲取了佛性说中的思想营养,构建了理学的心性学说,...

    高建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71370060.html
  • 佛教从般若到如来藏、佛性思想的发展及意义

    佛教从般若到如来藏、佛性思想的发展及意义   蔡宏   the valu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ddhism from prajna to tathagata-garbha and Buddha-dhatu   摘要:本文以新旧三论作为引论,探索般若与如来藏思想的不同,并从般若性空到如来藏思想的发展,般若与佛性,人的主体性与如来藏的关系等方面,探索佛教从...

    蔡宏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84561924.html
  • 佛性·本心·良知——陆王心学与佛学

    佛性·本心·良知——陆王心学与佛学  赖永海  近几年来,佛性问题已日渐为学界所注目,对佛性理论的研究,亦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兴趣和重视,此中之缘由,盖因佛性问题,确系中国佛教的中心问题,特别自魏晋南北朝之后,佛性理论迅速入主佛学界,取代了风行一时的般若学而成为中国佛学之主流,因此,举凡涉足隋唐两宋之佛学者,很难回避佛性问题。  佛性问题日渐为学界所注目的另外一个原因,是佛教自传人中国后,受中国...

    赖永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23164641.html
  • 佛性与人性——论儒佛之异同暨相互影响

    佛性与人性——论儒佛之异同暨相互影响  赖永海  佛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影响,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。同时,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佛教的巨大影响,也日益受到佛学界的重视。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关系,已成为当前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  由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都经籍浩繁、包罗广博,这里不想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去谈论二者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,只准备就作为佛教核心问题的佛性理论与作为传统儒学根本问题...

    赖永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23564645.html